9月30日,襄阳市乡村振兴学院在我校挂牌成立。今后,学校将整合资源,为乡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当天上午,在襄阳市乡村振兴局、襄阳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代表和学校师生代表的见证下,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罗明与我校校长李菲共同为襄阳市乡村振兴学院揭牌。
据了解,我校通过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乡村教师”“乡村医生”订单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努力探索实践“政校协同、选育用香”培养模式,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弯得下腰、扎得下根、沉得住气的“三农”建设生力军。其中,培养涉农大学生6300余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7000余人,创办各类经济体7200余家,带动30余万名农民就业创业,带领5600余户农民脱贫致富,新增农业产值30多亿元。培育村两委班子成员630名,占“一村多”学员65%以上;培育乡村教师800余名,覆盖21个乡镇;培育乡村医生600余名,覆盖93个乡镇;涌现出“逐梦田园新农人”51人、农业乡土专家10人、创富致富典型107人,学校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实践,已成为“地方离不开”的乡村振兴人才大军培养的加油站、训练营和主阵地,为全省、全国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提供了“襄阳样本”。
学校农学院院长瞿宏杰介绍,乡村振兴学院成立后,将围绕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基层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乡土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乡村振兴课题研究等。学校将以农学院为基础,整合全校资源,培养乡村带头人、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人才,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
当天,碳中和产业研究院也在学校挂牌成立。该研究院成立后,将率先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培养碳中和产业类技术应用型人才,配合乡村振兴学院,在农村森林碳汇的开发人员、碳资产管理员、碳交易员等方面培养一批实用人才;同时为高新区零碳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以及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相关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储备人才队伍,也为我市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政策咨询,为襄十随神城市群绿色转型与发展提供方案和智力支撑。